对于普通济南市民来说,知道山东山大胶体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可能并不多,但是一提起“净尊”口罩,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从去年冬季开始,山大胶体推出的微纳米材料防PM2.5口罩“净尊”系列产品开始在济南走红,一度卖到脱销,这款高科技又美观实用的口罩引来拥趸无数。
其实,防PM2.5口罩并不算是山大胶体具有很高科技含金量的项目,却是一个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山大胶体常务副总石敬东告诉记者,依靠山东大学的科研力量,山大胶体拥有的高科技产品并不少,而要看技术对于黄河北究竟有多大的带动,关键在于技术的转化能力强与否。
口罩集科技与美观于一身
去年冬季,山大胶体研究出一种微纳米防PM2.5口罩,对PM2.5的过滤效率可达95%以上。自推出后,迅速在济南走红。据介绍,这款口罩采用微纳米复合材料三级过滤,经过权威检测,对于PM2.5的初始过滤效率达到95%以上。
这款口罩的核心技术是基于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微纳米纤维滤膜,可高效滤除PM2.5等细微颗粒物。“口罩上还有一个只出气、不进气的呼气阀,可以降低佩戴者口罩内的湿度和热度,不仅不会让戴眼镜的佩戴者眼镜上出现哈气,还能增加佩戴者的舒适度。”石敬东介绍,另外,口罩的呼吸阻力也三倍于相关行业标准。“说白了,过滤效率高,又不让佩戴者呼吸困难,虽然这个产品的设计难度不高,可要做好还得方方面面都很严格才行。”
“去年,当这款口罩还在中试阶段,也就是还没有大规模生产之前,就已经通过微商、药店等渠道销售。”石敬东说,由于美观实用,且科技含量高,口罩一推出后就将市面上的同等产品比了下去,到最后,大量的订单都来不及生产。
“微纳米防PM2.5口罩的走红说明我们的技术转化还是比较成功的,这也是我们转变思路走向市场的一次有益尝试。”石敬东介绍,由于科技研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果不能将技术转变为产品,难以进行持续的研发工作。山大胶体现在能够承接来自行业内企业的工程开发任务,与行业内外相关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具有较强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微纳米防PM2.5口罩技术含量高,定价还亲民,走红并不意外。
搭建平台推动科研产品转化
“我们的科研楼现在已经建成开放28个实验室,主要包括胶体材料制备、特种胶体材料、油田胶体材料三大研究方向,各种研发设备、分析仪器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石敬东说山大胶体还设立了专业的分析检测中心,可与山东大学等高等院校检测中心联网。
目前,山大胶体已经完成和正在实施的科研与中试项目达到30多个,代表了国内最先进的科研水平,具备填补国内空白的化工新材料生产技术,纳米银浆、微晶磨料等科研成果已在新材料产业园区就地转化成功,还有多项技术正在准备转化过程中。
“我们研发的氧化铝微晶陶瓷磨料是一种技术较为先进的人造磨料,与传统使用的白刚玉、棕刚玉等磨料相比,具有加工精度高、修整次数少、整体性价比高、砂轮磨损量小等优势,特别是在一些高精度加工方面,如汽车涡轮、精密轴承、汽轮机叶片等具有传统磨料无法比拟的优势。”石敬东介绍说,以往,高精度磨料技术都掌握在美国3M公司和法国圣戈班公司等国外公司手里,山大胶体自主研发的氧化铝微晶陶瓷磨料在质量和技术指标上,完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工业化生产后,可以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和产品封锁,解决国内关键加工行业受国外制约的情况,从而提升国内整体机械加工水平。
手握大量高新技术,如何促成转化推向市场?石敬东介绍,除了与企业进行项目开发前后的合作以外,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管委会、山大胶体等单位联合发起成立了胶体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前联盟单位有30余家,山大胶体的项目也会在联盟内部进行推介。
黄河北可成另一个科创中心
“济南市实行聚焦战略,要将高新区打造成济南市的科技创新中心,其实黄河北完全具备成为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石敬东表示,高新区具备经济和政策等方面的多重优势,但是高新区地处城区,土地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这也决定了高新区必须发展互联网、软件等方面的创新产品。而黄河北的定位就是高精尖新材料的研发中心,服务的是实体经济,做的是实实在在的新工业产品创新。
事实上,除了山大,中关村马上也要落户新材料产业园了。新材料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赵新生告诉记者,新材料产业园已和中关村达成了合作意向,成立中关村创新创业学院济南分院,同时还将建立中关村科技产业生产基地。就连拥有世界科技最前沿研究技术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也将在园区设立分中心。通过“牵手”中关村,园区外聘3个专家建起“智慧库”。同时“借智”高科技产业,提升园区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将双方合作推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
“我们邀请了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院为园区做一个60平方公里的产城融合产业规划方案,重点引进智慧智能化产业、大健康产业、文化传媒业等项目,推动园区向智慧型园区转型升级。”赵新生告诉记者。其中,文化传媒业重点发展中国微电影,带动影视地产行业发展。
记者了解到,近期黄河北的招商引资项目动作不少:与台湾城市信息化产业联盟合作,建立科技展览馆;中德科技产业园上半年开工建设……今年,园区瞄准了智慧产业,持续发力展开精准招商。“济北新城应该是一座智慧之城。未来我们将不断引进智慧产业,推动建设泉城智慧新区。”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赵新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