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亚胺是一种目前综合性能最好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具有耐高温(500℃以上)、耐极低温、无毒、阻燃等特性,被列为《“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重点发展的高分子材料。
前不久,在济南新材料产业园济南隆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车间里,聚酰亚胺高效低成本产业链取得了新的突破。中科院研究员曲延涛带领的研发团队首次将聚酰亚胺生产过程的每一环节整合优化,让遥不可及的高端新材料,走进人们生活当中。
原先是用在军工和航空航天上,但是价格非常高昂,我们的技术目标就是让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可以用在民用上,比如说可以做防弹衣、防火衣、可以做旅游用的冲锋衣,还可以代替羊绒,包括做家纺、汽车的内饰,特别是对电动汽车的发展非常重要。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聚酰亚胺就成为各国大力研究、开发和利用的战略资源之一。但鉴于相关材料的高技术壁垒,国外对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实行严格封锁,我国仅在中低端聚酰亚胺薄膜及纤维等少数领域实现了量产。
曲延涛针对国内聚酰亚胺产业存在的产品价格高、产业规模发展缓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过三年的探索分析,将原先材料合成的技术路线进行改造,在保证高效能的同时,大大压缩了新材料制作成本。
比如说原来的加工方式,一种原料是用石油加工进行分离,二三十吨原料才生产一吨,我们从工艺上提高了之后,两三吨原料我们就可以生产,提高了十几倍。
目前,在济南新材料产业园里,聚酰亚胺新工艺已经完成中试,并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济南隆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延春介绍,产品的试验成功,将对未来新材料高性能低成本的动能转换注入新鲜血液。
我们准备做个专利池,这个技术就用不着再去国外进口。我们现在安评、环评、无毒无害方面做了调整,下一步直接可以进行产业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