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点击《变道换向满眼新》
早上七点,市民王晓蕊走出家门,按照事先的预约,坐上像索道一样的电动智能汽车,用手机扫码输入地址后,智能企业载着她,穿越城市的车流和人流到达单位……
这一场景绝非空想,3-5年内,一种全新的交通,将让你我的出行多一份绿色顺畅的选择。
这个项目的伺服电机和控制系统,如今正在济南研发生产。济南科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忠军用“交通的革命”来定义这个项目的前景:“比摩拜更智能,他会每天把这些车自动集结。明天早上这个点大约有2000人乘车,它会在晚上都往那集结。”
这是一家从事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的小企业,但是凭借独步全国的伺服控制技术,成为京东、新松机器人等行业巨头的战略合作伙伴。王忠军:“低压电机马达功率越大越难做,我们这个3000瓦的直驱伺服电机,目前在国内,我们是唯一一家。”
像科亚电子一样,在黄河以北,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内已经有700多家企业入驻,其中很多都是行业里的“小巨人”。作为一家从事屏蔽材料研发的企业,天诺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不仅用在了雷达上,全球苹果手机中每两台就有一台用的是这里生产的屏蔽材料。公司副总经理郭文勇:“市场上现在用的基本上都是80个微米,50个微米厚的,我们现在能够做到20个微米。就是越薄,它会越贵,越难做。”
提到天诺光电的入驻,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副主任刘传利感慨地说,当时,淄博一家化工企业也打算迁入产业园,并提交了2亿元的“首付款”,但最终被拒之门外,这背后正是新旧动能的一场博弈:“从我们园区自身来讲,我们非常希望一个大的工业增加值,高利润的、高税收的企业。但是考虑从长远来讲,为了新旧动能转换,我们愿意做出这方面的割舍。”
弯道超车、变道换向,为动能转换提供了空间。很多以前因为地理位置等原因不愿意来的企业,都纷至沓来。如今,在黄河北岸,加速集聚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以蓬勃发展的活力激发出经济发展新动能。济南市发改委副主任谢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作为先行先试的济南,在产业发展上做出的有益探索:“新旧动能转换就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为核心,以知识、信息、数据和技术这些新的生产要素为支撑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别于以往的要素驱动的一种增长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创新驱动为主的动能。”
新经济、新技术催生了新业态、新动能。谢堃介绍,以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为引擎,在产业发展方面,济南市印发了《济南市十大千亿产业振兴计划》,加快发展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量子科技、生物医药、医疗康养等十大产业,争取到2020年全部具备千亿级产业发展能力,用新兴产业带动新旧动能持续转换,助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 “坚持“四新”促“四化”发展路径,积极培育先导型、主导型、支撑型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坚持增量崛起、 存量变革,主动弯道超车、变道换向,构建高端产业集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在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孙华臣看来,面对新旧动能转换的风口,济南在新动能的培育上,注重因地制宜、找准定位,形成健康发展的产业导向,体现出了与时俱进的态势: “发展新兴产业需要肥沃的土壤,需要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需要结合我们的产业基础,综合我们的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还要结合知识、信息、数据新生产要素,统筹选择,合理制定路径,才能起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