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主导产业之一,园区将吸引科研机构落地进行材料领域的产学研转化作为重点发展方向,目前已聚集了来自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国家胶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的一批科研团队,将其研发的产品在园区内进行产业转化,而国家胶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与建邦胶体材料有限公司的太阳能电池正面银浆项目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就是从科研投入到创新产出的过程,走出实验室的成果需要一整套市场化运作机制,与资本、企业等多环节对接,才能产生几何级数的经济社会价值。但是高校、科研院所是研发力量主体,与工业化生产距离较远,市场化运作机制也不健全,因此亟需与专业生产型企业进行合作。
据国家胶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介绍,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价值,关键是“实现从0到1这一步”。在尖端技术从研发到产业化通常要经历“取得初步技术成果——进行中试——产业化投产”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资金支持。
从企业角度来看,在成果进行产业化之前,科研投入大、周期长,企业往往难以独立承担全部研发成本。而尖端技术此时市场前景并不明朗,也令一些企业望而却步,担忧“投入打了水漂”。
国家胶体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研发的银浆项目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银浆作为电极,是太阳能电池的重要原材料。银浆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到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率,长期以来,此项技术一直被美国杜邦、韩国三星和德国贺利氏这三家公司垄断,中国制造尚处于空白状态。该项目的实施将促进我国银粉及银浆行业的技术创新,通过替代进口浆料,最终实现正面银浆的国产化,将对促进和带动我国光伏行业的良性发展做出贡献。
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好,不能让太阳能电池正面银浆这样的好项目锁在实验室里。为此,新材料产业园区当起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积极打造连通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纽带,不仅出台了扶持政策,更积极建立了渠道多样的投融资体系,从场地、设备、资金等多方面致力提供“气候和土壤”。同时,采取以土地、厂房入股方式扶持入园企业,建设研发、中试和产业化基地,实现了产品研发、中试、量产“一站式、一条龙”。
园区多方面的支持下,该项目由国家胶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研发至小型产业化阶段,山东建邦胶体材料有限公司进行年产150吨银浆项目产业化,可实现产值12亿元。
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位于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的区域范围内,携河发展,为园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等不得、慢不得,必须先行先试。目前,园区已有可转化科研成果近百项,下一步,园区将积极推动项目的投产达效,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集聚新的动能,让园区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走得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