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市场空间巨大产业优势初显,机器人在济悄然成长
发布时间:2021-03-05 08:47:40 作者: 来源:

市场空间巨大产业优势初显,机器人在济悄然成长

工信部近日对外公布的2020年我国机器人行业运行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工业机器人完成产量237068台,同比增长19.1%,其中,2020年12月同比增长32.4%。疫情之下,机器人产业实现了逆势增长。那么,渐已成势的济南机器人产业集群发展情况怎样?经济导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逆势增长

“去年我们的国内市场份额增长30%左右。像机器人焊接生产线,去年一年业务增长了50%,感觉在整个产业链的参与度大大增加。”山东奥太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张杰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之下进口产品受阻,机器人产品的国产替代率明显提高,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了更多市场机会。

张杰表示,今年企业将持续加大机器人的研发投入,扩大机器人应用领域,拟从专用车等领域向重装行业扩张,希望能够进入三一重工等国内知名企业产业链。

在山东德晟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一台台码垛机器人正在打包运往全国各地。

市场空间巨大产业优势初显,机器人在济悄然成长

“这些四轴码垛机器人结合了3D视觉,像我们的眼睛一样,会对来料进行自动分别,引导机器人放在指定的位置。这样一台机器人相当于四个人的工作效率,目前这种机器人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物流、饲料、食品等各个行业,极大地提高了这些行业的生产效率。”山东德晟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胜林告诉经济导报记者。

“目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翼菲机器人已经成为医药、电子、食品、包装、弹药、物流等行业最具竞争力的抓取机器人,为包括苹果、富士康等世界500强企业提供服务。”济南翼菲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赛表示,2020年机器人订单超过3亿元。

产业基地成形

疫情之下,机器人产业的需求被激发。

“2020年济南工业机器人产销量增长24.6%,预计2020年全市机器人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济南市工信局总工程师岳双荣告诉经济导报记者。

据介绍,济南已经形成从基础支撑、核心技术到行业应用较为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成为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智能机器人及零部件企业达到60多家,机器人产品涵盖工业抓举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电力巡检机器人、管道巡检机器人、物流穿梭机器人、工业装配机器人、教学机器人、消防机器人等,一大批细分领域的工业与服务机器人优秀企业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市场空间巨大产业优势初显,机器人在济悄然成长

第三届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组委会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主任马蔷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济南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通过不断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形成了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大优势产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具备了一定优势。

“年后协会推进5家企业进入整车厂,达成了合作意向。包括新天激光公司与德晟机器人签订机械手采购合同、迪马机械公司与爱通工业机器人达成板式家具机床加工合作、山东奥太电气与兰剑智能仓储立体库建设达成合作等。”济南机器人与高端装备产业协会工作人员王颖告诉经济导报记者。

需补人才短板

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机器人产业在核心零部件和本机制造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技术人员及具备丰富经验积累的装配人员较为缺乏;在系统集成领域,缺乏具备跨学科能力的专业人才,现场调试、维护操作与运行管理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依然欠缺。

在张赛看来,济南具备发展机器人产业的优势,但顶尖人才仍然欠缺。

“要实现工业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就需要强大的售后团队,目前机器人专业毕业的人才还属于稀缺资源,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不足。”张赛表示,希望增加机器人产业人才供给,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围绕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推进相关学科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输出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张杰则表示,人才和创新一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面对不断增加的市场空间,山东奥太也在不断加大投入,培育和吸引高层次人才,研发创新。

“工业机器人的人才匮乏是我们的难题,其中维护、调试、系统集成等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需求量尤为突出。”赵胜林表示,山东德晟针对人才紧缺的问题,与日本川崎、美国ABB等国内外企业合作,通过人才引进增强自身人才培养实力,并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山东中德栋梁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蒋作栋表示,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机器人专业人才紧缺问题凸显。

岳双荣告诉经济导报记者,济南正聚焦关键领域和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着力优化高技能人才发展政策环境,大力提升高技能人才队伍能力水平,加快构筑技能人才新高地。出台了机器人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将继续加大对机器人在内的智能装备支持力度,推动机器人产业做大细分领域,孵化、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机器人企业,逐步形成大中小企业梯次发展的良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