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打造济南产业“北跨”新高地 ——济南新材料产业园产学研转化探索调研
发布时间:2014-10-20 12:37:23 作者:李哲 来源:新华社

  近年来,在主城区传统工业凋零、实体经济发展空间不足的现实因素下,济南市发力推动“北跨”开拓新产业空间。天桥区瞄准这一机遇,在黄河北新材料产业园全力打造产业“升级版”。在土地成本、政策力度等多种因素并不具明显比较优势的条件下,新材料产业园大力引进省会多家知名院校机构落地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目前园区内各类载体初具规模,一批国内外领先的研发成果在此步入产业化快车道。


跨过黄河方能成就“新天桥”

  天桥区是济南市老工业区,一批传统企业早在上世纪末破产淘汰,工业转型升级走到了“十字路口”。近年来,济南城市布局加速“腾笼换业”、工业企业逐步向外转移,培育新的产业聚集带势必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黄河北地域广阔、土地成本较低,具备生产加工类企业落地聚集的最重要条件。

  2006年,天桥区在黄河滩地上建起了济南化工产业园。近年来,天桥区逐步调整产业布局思路,化工产业园整体转型为新材料产业园。数年过去,这里已是一座产业新城:连片汉唐风格的建筑群错落分布,园区鑫茂齐鲁科技城、济南新材料交易中心和济南新材料科技园三大承载平台初具规模。

  从重化工到新材料,天桥区产业结构之变折射出发展理念之变。天桥区紧盯国际国内实体经济发展趋势,确定了以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重点引进高科技、高投入、高附加值的环境友好型项目。其中,以新材料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建邦胶体材料、鑫茂光棒等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投产;中德新材料科技园、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园等载体推动园区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新材料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性产业,是制造业提档升级的关键环节。几乎所有科技概念的突破,都有赖于材料领域的升级换代,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国际范围内实体经济的热点。据介绍,当前我国新材料产业产值近年来以年均25%以上速度增长,2015年规模已突破2万亿元。

  在当前国内产业格局、产业规模、产业体系建设基本完成的条件下,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据了解,我国新材料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主要短板,多个重要领域的关键材料不具备生产能力,部分领域出现有规模而无技术的局面。

  天桥区在深入研究国内外相关发展动态后,着力以促进产学研转化作为园区发展的突破口。天桥区在分析国内、省内同类园区后认为,地处省会城市,园区土地成本、税收、财政等优惠政策并不占优势;但同时济南高校及科研院所众多,有大量科研人才、资源。园区将吸引科研机构落地进行产学研转化作为重点发展方向,目前已聚集了来自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省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一批科研团队。

  为推动技术成果在园区内就地产业化,新材料产业园从场地、设备、资金等多方面致力提供“气候和土壤”。目前,园区引进建设了研发、交易、数据服务等多种功能载体。同时,园区采取以土地、厂房入股方式扶持入园企业,压缩企业投资周期,提供硬件保障。

  园区内的山大胶体材料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依托于山东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的科研服务型企业,是该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研究中心和产学研基地。“在高校由于体制、发展空间等因素限制做不成的事情,在这里很容易能完成”。公司总经理范宗忠说。园区为企业提供了进行中试产业化及规模化生产的必备条件,已在这里孵化出不少行业顶尖产品。


力解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之渴”

  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就是从科研投入到创新产出的过程。一位中科院院士说,“科研是把钱变成知识,而创新则是把知识变成钱”。走出实验室的成果需要一整套市场化运作机制,与资本、企业等多环节对接,才能产生几何级数的经济社会价值。

  与国外大多依靠大企业研发部门直接进行技术成果转化不同,我国高校、科研院所是研发力量主体,与工业化生产距离较远。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健全,直接导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长期偏低。创新能力弱,意味着不仅将附加值最高的“金字塔尖”拱手送人,同时造成国内相关制造业成本居高不下、受制于人。

  可抗八级以上强震的建筑材料硅橡胶,用于航天军工领域精密加工的氧化铝微晶陶瓷磨料……山大胶体中心拥有国内一流的研发力量。依托多位院士、教授组成的核心团队,跟踪世界超前材料研发趋势,有一批“金字塔尖”的关键技术成果,多项知识产权专利打破国外长期垄断,近年来部分技术专利已在济南、东营等地实现产业化生产。仅以目前中试成功的氧化铝磨料为例,今年将以技术入股形式成立公司进行产业化生产,预计产值可达1亿元以上。

  山大胶体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价值,关键是“实现从0到1这一步”。在尖端技术从研发到产业化通常要经历“取得初步技术成果——进行中试——产业化投产”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资金支持。

  “到哪里寻求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笔投资,是很多科技类企业最头疼的问题”。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从科研机构角度来看,我国承担科研的主体是高校院所,有限的国家经费往往只能支撑完成某一阶段的研发,无法完成整个成果。从投资者角度看,资本逐利而动,往往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从企业角度来看,在成果进行产业化之前,科研投入大、周期长,国内企业往往难以独立承担全部研发成本。而尖端技术此时市场前景并不明朗,也令一些企业望而却步,担忧“投入打了水漂”。

  “如果这一成果有了明朗市场前景,扩大再生产时投资自然纷至沓来。现在问题是,谁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据介绍,我国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寻找投资者时经常“掉在空里”:科技成果转化,既不符合天使基金重点布局互联网产业的投资方向,又不满足国内PE机构通常要“有市场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要求。

  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公司也在探索推动成果转化模式由传统的合作开发、技术转让向技术引资、委托开发等新方式转变。“我们原先是卖技术养研发,现在要逐步转变为用研发养研发,逐步要以产业需求为起点进行研发、中试。”

   针对企业的资金之渴,新材料产业园正谋求建立渠道多样的投融资体系,聚集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据了解,园区近期将设立5000万元的产业扶持引导基金。并引进天使基金、VC、PE等多种创业发展基金,支持小微企业、初创企业和科技孵化器企业加快发展。目前,园区集聚了山大、山师大、省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园区建设研发、中试和产业化基地,实现了产品研发、中试、量产“一站式、一条龙”,园区已有可转化科研成果近百项。


以改革力擎“北跨”产业新城建设

  随着全市北跨战略的实施,园区定位于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和城市次中心,园区发展层次将由市级战略跃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但与省内、国内先进城市开发区相比,园区目前尚处于投入大于产出的建设期;经济总量偏小,主要经济指标偏低,综合配套尚待完善。

  新常态下,传统的土地、税收等政策红利对于招商引资的优势已经不再明显,企业服务和发展环境的比较优势已经成为新的“杀手锏”。自去年以来,园区在全省开发区中率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在行政管理体制、用人分配机制和财税管理体制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初步取得阶段性成果。

  济南新材料产业园负责人赵新生介绍,园区改革均围绕“以服务提升环境”这一中心展开。一是组建市场化园区组织机构。按照“精简实用”和“大部委制”原则,园区根据发展需求,着眼于服务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促进项目投产达效,按照市场化用人原则设置8个部门。 二是推行市场化用人分配机制。在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方面,体制内人员全区竞聘、档案封存、按需增编;在优化分配机制方面,改革分配制度,推行绩效工资。三是创新资本运作运营。园区管委会实行单独核算,纳入区本级财政预算管理。按照市场化规律整合资源,建立渠道多样的园区投融资体系。

   今年以来,通过天桥区财税体制改革,新材料产业园领到了一笔笔“红包”。天桥区规定,2020年以前,园区企业缴税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市级留成部分超2015年基数部分及区级留成部分全部返还园区;园区土地出让金的70%及上级年度专项补贴全部返还;园区企业缴纳的城建配套费,全部用于园区项目建设;园区国有公司执行现代企业制度,税后利润留园区使用。

  同时,园区突出“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服务思路,招商、投融资、物业、人力资源等专业岗位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目前针对欧洲、台湾、韩国等地区,已派驻专门人员,也与多家招商合作代理机构建立合作。下一步还将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合作委托招商。此外,园区还确定与山东省某知名律师事务所合作,由其牵头券商、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帮助园区培育和引进主板、新三板上市公司。

   此外,为企业办事审批提速增效,天桥区将一批区级权限下放至园区,针对企业设立阶段事项在园区设立审批服务分中心,为企业提供大量关键环节服务,包括办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外汇登记等;在区级权限之外的审批全程实行代办制。

(新华社分析师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