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北跨发展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今年是我市“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破题、起势之年,伴随这一蓝图,北跨发展迎来了新机遇。而所有的发展,离不开实施北跨战略的“桥头堡”——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的全面发力。2006年3月,经国家五部委审核通过、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至今,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已走过10年的建设发展历程。
作为天桥区经济建设的排头兵,今年,该园区在全省开发区中率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园区表示,将在黄河北打造全国一流、全省第一、最具特色的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园区,实现由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综合城市转型,到2020年,力争总产值达400亿元,实现利税40亿元,引进高新技术企业100家,规模企业100家……
10年之蝶变——园区旧貌换新颜,从一片农田变身一座产业新城
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是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用地面积10平方公里。作为北跨桥头堡,伴随着建设的推进,园区面貌不断发展变化,呈现出越来越靓丽的风姿。
楼体建筑越来越多,新项目纷纷开工、投入运行,黄河北不断吸纳就业,人气越来越旺……近几年,记者数十次在园区采访,每次都能看到园区发展又展现出了新面貌。据悉,园区建设初期,在“零基础”上,高标准建设园区基础设施,投入16亿元,完成起步区9大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基础设施最完善的省级工业园区之一。自2006年至2015年,园区的发展与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同频共振,实现了稳中求进,后发赶超。仅2015年,园区就出让土地1088亩,完成投资26亿元,销售收入达21亿元,实现园区有基础、产业有支撑、发展有保障。
园区建设看得见摸得着,在北跨战略推进中不断给人们带来惊喜。天桥黄河北,原来是大片农田,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变成了济南市北跨战略实施的“桥头堡”和发展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数百家海内外的高、精、尖企业纷至沓来。眼下,鑫茂·齐鲁科技城、济南新材料交易中心等重要载体建设和招商工作进展顺利,全市现代物流领航项目传化泉胜智能公路港开工建设,投资12.5亿元的鑫茂科技光纤预制棒项目落户园区,中德新材料科技园正式签约,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挂牌并迎来首批入驻台企……园区所在的这片土地正从一片农田发展成一座产业新城。
产业格局的定位,透出园区发展中的优质追求。10年来,园区确定了以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重点引进高科技、高投入、高附加值的环境友好型项目。其中,以新材料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建邦胶体材料、鑫茂光棒等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
此外,记者了解到,园区探索出以“成果、载体、团队、服务”为核心的“四位一体”特色发展模式,实现了产品研发、中试、投产“一站式”。全面谋发展——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确保今年固定资产投资30亿
十年(一剑,已到“亮剑”时。园区今年将全面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创新突破,确保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推动经济跨越发展。
据了解,2016年园区将深入开展“精准招商年”活动,选择精细的招商产业等,实行“一对一、点对点”的叩门式招商。“我们将外资招商细分为德国、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三部分。依托中德新材料科技园、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等产业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洽谈。”园区相关人士介绍,其中,中德新材料科技园前期准备工作正紧张进行,目前已在德国设立对德招商办公室,年内引进两家以上德资企业入驻园区。同时加大与韩国、台湾地区专业招商机构、行业协会合作,推进招商。“我们努力引进世界、中国500强企业和行业百强企业以及高端项目,力争引进三家上市企业。”
项目建设始终是园区发展的抓手。“我们将加快进度,确保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投产达效。”相关人士表示,园区将重点加快鑫茂科技光纤预制棒、中德新材料科技园、医疗器械科技园、新工艺制造示范园、万亚发电机组等大项目开工力度,力争尽快建成投产,产生效益。其中,鑫茂科技光纤预制棒项目力争年底前部分厂房竣工交付。同时,中德新材料科技园确保下半年开工建设。
现有项目加快推进。今年,鑫茂齐鲁科技城完成全部工程建设;济南新材料交易中心二期投入使用;传化泉胜智能公路港一期今年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二期力争年内开工等。
抢抓新机遇——率先试点体制机制改革,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齐头并进”
据介绍,由于起点低、起步晚、底子薄、传统体制机制障碍束缚等,严重制约了园区发展活力。与省内、国内先进城市开发区相比,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仍存在明显差距。为改变这一局面,自去年以来,园区抢抓机遇,在全省开发区中率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在行政管理体制、用人分配机制和财税管理体制三方面进行了改革,释放园区发展活力。其中,用人分配推行市场化用人机制、广泛选拔优秀人才承担园区工作。
据了解,推进用人改革,打破传统的身份和职级束缚,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做到干部编内任职与岗位聘职相分离。推进分配改革,打破固有的职级工资分配方式,实现由“铁工资”向“绩效薪酬”转变,做到干部档案工资与实际薪酬相分离。推进考核改革,打破传统的考核评价机制,实现由“定性评价”向“定量考评”转变,做到班子运行考核与经济指标考核相分离。
创新发展才有新路,才能迸发出新活力。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以来,该园区已初步形成具有园区特色的创新型体制机制体系。
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将抢抓机遇,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城市建设,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全面深化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
该负责人表示,作为北跨桥头堡,园区承担着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重任。天桥区委、区政府提出打造成为“区域性
物流中心主战场、科技创新中心重要阵地、经济中心重要一级、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区经济建设的排头兵,园区将积极作为,特别要在区域性物流中心主战场和科技创新中心重要阵地上集中发力,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经过10年的积累,园区已具备了加快跨越发展的条件和能力;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更是为园区增添了无穷动力。”新材料产业园区负责人表示,天桥区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在黄河北打造一座产业新城。园区将打造全国一流、全省第一、最具特色的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园区,实现由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综合城市转型的目标。
天桥区表示,力争到2020年,初步完成天桥区范围内“北跨”战略目标任务,基本建成产业集聚、功能现代、多业并兴、生态宜居的现代新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