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和科研院所实现了产品研发、中试、投产“一站式、一条龙”
鑫茂国家级孵化器可以为进驻企业提供投融资、技术支持等全方位的服务
一个企业一栋楼,一个企业一个院,一个企业一单元”的招商模式为企业提供了灵活的发展空间
核心提示:
10年时间,一座产业新城在济南黄河北岸崛起。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实现了从“零起步”到引领全省新材料产业潮流的巨变。围绕“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作为全省唯一一家专业的新材料产业园,园区抓住泉城北跨发展的新机遇,以软硬件的大胆创新,打造最适宜的营商环境,如今园区已聚集了数百家海内外高、精、尖企业,一批批小微企业在这里破壳而出。去年12月,园区又迎来了体制机制的大改革,配合产学研转化的重点推荐,内外兼修的创新秘籍,助力园区加速驶上了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十年披荆斩棘
黄河故道变身高级创业基地
10年前,园区还是黄河北一片滩区,基础设施和招商引资都处于“零起步”,谁也没有想到10年后的今天,这里已发展成为济南市基础设施最完善、承载能力最强、产业特色最鲜明的省级开发区之一,也是山东省唯一一家专业的新材料产业园区。
要发展,就要有从零开始的魄力,面对“零基础”、“零工业”,2006年,天桥区排除万难在黄河滩地上建起了济南化工产业园,翻开了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的初始篇章。
2006年至2011年,5年的突飞猛进让这千亩滩区农业用地变身成为基础设施最完善的省级工业园区之一:全长9.3公里的铁路专用线是园区的运输生命线,年运力可达589万吨;220KV、110KV各一座,能提供双回路供电支持,成为园区的能量源泉;而日供水能力达11万立方米的专用自来水厂,年供气量4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高压门站,高、中压燃气管线以及每小时400吨供热能力的供热工程则为园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保障;为提供安全可靠的排水服务,园区还建起了日处理能力10万立方米的水质净化厂及污水收集系统、外排管道、加压泵站。另外,还有守护企业生产安全的一级标准消防站,固话、传真、宽带网等现代化通讯系统同样健全,保证了信息的畅通。
完善的基础设施,提供了强大的承载力,高精尖的创新企业纷纷向这里聚集。2012年园区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火炬济南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潮,2013年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复济南化工产业园更名为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园区华丽升级,进入了创新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园区面积从初期规划面积21.7平方公里扩展为60平方公里,确定了以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重点引进高科技、高投入、高附加值的环境友好型项目
截至今年7月份,园区完成生产总值28.8亿元,同比增长50.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2亿元,同比增长70.6%;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46.6%。
园区经济之所以始终保持较快增长,实现逆势上扬,得益于园区在产学研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小微企业扶持等方面打出的一系列创新举措“组合拳”,让园区不断释放出发展的活力与动能。
产学研转化新路径
助力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
可抗八级以上强震的建筑材料硅橡胶,用于航天军工领域精密加工的氧化铝微晶陶瓷磨料……近年来,依托国内一流研究力量,山东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取得了一批“金字塔尖”的关键技术成果,多项知识产权专利打破国外长期垄断。然而如何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这座“象牙塔”转化为市场产品,却是研究中心一直面临的难题,在高校由于体制、发展空间等因素限制缺少成果转化的环境,出来创业到哪里寻求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笔投资,同样是头疼的难题。
济南新材料产业园深入研究国内外相关发展动态后,将促进产学研转化作为园区发展的突破口,向科研机构伸出了友谊的橄榄枝。2011年4月14日,山东大学与天桥区政府举行山东大学、天桥区人民政府共建新材料产学研基地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国家级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进驻,拉开了园区深化产学研合作的大幕,2012年山大胶体材料公司挂牌成立。进驻以来,新材料产业园从场地、设备、资金等多方面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最适宜的“气候和土壤”,让科创企业在此蓬勃生长。近年来,山大胶体材料公司部分技术专利已在济南、东营等地实现产业化生产,仅以目前中试成功的氧化铝磨料为例,今年将以技术入股形式成立公司进行产业化生产,预计产值可达1亿元以上。
山大胶体材料公司只是园区助力产学研成功转化的一个缩影,还有一大批高新技术科研成果在园区内纷纷成功转化,其中,山东建邦新材料产业基地年产150吨太阳能正面导电银浆项目,产值达到12亿元,产品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卫嘉德清创水凝胶项目采用美国专利技术,在仅6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内,可创造2亿元的产值,成为园区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的典型代表。正是发挥省会智力资源优势,推动了先进科研成果落地生根,新材料产业园趟出了一条“产学研”相互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首先,引机构、汇成果,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引入一家科研院所,相当于引进了十几个优秀的项目甚至是一个产业。”园区负责人这样说。翻开新材料产业园的签约目录,不难发现,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等省内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占到半数以上。这些科研机构在园区内建设研发、中试和产业化基地,实现了产品研发、中试、投产“一站式、一条龙”,并为园区提供了近百项转化科研成果。为解决成果转化急需资金的燃眉之急,园区给予山东大学国家胶体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材料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工程研究中心和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发基地近千万元科研资金支持。据了解,园区近期将设立5000万元的产业扶持引导基金,并引进天使基金、VC、PE等多种创业发展基金,支持小微企业、初创企业和科技孵化器企业加快发展。
好的载体平台是科研成果成功转化的土壤,加快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是园区促进产学研发展又一亮点举措。新材料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是“以时间换效益”的产业,传统的工业项目“买土地、建厂房、买设备”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需求。为此,园区采取了“筑巢引凤”与“为凤筑巢”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了鑫茂齐鲁科技城、济南新材料产业科技园、山东建邦新材料产业基地等多个产业载体平台,打造连通科技与市场的纽带,将项目建设投产时间从不少于24个月压缩为不超过6个月,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其中,鑫茂齐鲁科技城是园区载体平台的典型,总投资100亿元,总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能容纳企业1000余家,建设1个国家级孵化器,扶持孵化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微企业,现已吸引了400多家中小微企业进驻。而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的园区自主建设的新材料产业科技园,总投资5亿元,则用以承担新材料类科研成果的研发、中试、生产和产业化。根据企业实际需求,产业园提供常规或定制式办公、生产场所或场地,协助企业建设办公、研发及生产所需的基础设施。目前,山东师范大学工程中心项目、美高制药研发生产项目等多个项目已入驻或投产。项目全部入驻,可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5亿元。
新材料园区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互联互通的合作机制与人才队伍的建设。2013年6月,在园区的积极推动下,成立了胶体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园区还连续三年成功承办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委会常务理事会,包括多位国家863计划专家在内的全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精英们齐聚济南,对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模式、招商引资方向提出针对性建议,并指导园区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向园区企业推荐了一批技术先进、成熟度高的新材料产业化项目。引人才、建团队,园区的研发基地已拥有包括中科院院士、泰山学者在内的数十位教授和研究员,同时还与山东大学合作,成立了新材料领域人才信息网络。
对产学研发展的扶持,最终还是落脚在贴心、便捷的服务上。“招商时,我们跟企业说,新材料产业园区不送地不送税,只送环境和服务。园区要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必须用环境和服务把企业留住。”园区负责人介绍。全方位的服务和一流的营商环境是新材料产业园吸引优秀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法宝”。
为了做好服务,新材料产业园区建立了统一的新材料分析检测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人才服务中心,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一条龙的服务。
“过去,一个企业就要买一台检测设备,一年只用一次,平时都是浪费。而园区建设的新材料分析检测中心,所有的企业都可以来检测,为企业节省了不少成本。”园区负责人说。
此外,园区的企业还能享受全程代办的行政审批服务,由园区派专人协助企业办理立项、规划、土地、环评、工商、税务等全部行政审批手续,解除企业后顾之忧。而园区定期举办的企业、高校、科研单位项目对接推介会,加强企业、高校、资本之间的密切联系,为促进科技成果搭建起交流的平台。在企业发展配套服务方面,园区积极引入包括齐鲁银行、建行、农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以及多家风投、战投、创投等投融资机构,解决中小微企业资金薄弱的难题。另外,园区还拥有企业法律援助工作站,以及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为入驻企业提供法律维权、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专利申请等相关服务,努力让企业留得住、长得大、发展得好。
大刀阔斧改革体制机制
产业发展迈上崭新台阶
2016年,新材料产业园捷报频传。投资12.5亿元的鑫茂科技光纤预制棒项目落户园区,摘取光纤光缆产业链中“皇冠上的明珠”;中德新材料科技园正式签约,黄河北岸迎来德国“智造”,省级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升格”国家级,成为两岸青年创新创业的热土……新材料产业园正逐渐发展成济南“北跨”战略中的一座产业新城。
高、精、尖企业纷纷落户黄河北,新材料产业园何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磁场”?大刀阔斧的体制机制改革或许就是答案。
自去年被确定为创新试点单位以来,新材料产业园邀请专家多次开展专题研讨论证,最终将改革“大刀”挥向用人分配机制、财税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三大领域。
只有改革用人分配制度,才能吸引更多精英聚集。园区推行市场化用人机制,打破了长期以来用人分配机制的束缚,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体制内公开竞聘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招才引智,引进了招商引资、经济建设、国土资源、安全生产、财政金融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年龄、专业、学历等方面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为园区加快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同时,建立了薪酬管理体系与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打破了传统的“铁饭碗”,形成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选人用人机制,全方位激发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借着天桥区财税体制改革的东风,新材料产业园在财税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园区管委会实行单独核算,纳入区本级财政预算管理。按照市场化规律整合资源,建立渠道多样的园区投融资体系,为园区做大做强提供保障。此外,与投资机构合作帮助园区进行投融资运作,设立投资基金、担保基金等。今年,通过天桥区财税体制改革,新材料产业园也领到了一笔笔“红包”。2020年以前,园区企业缴税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市级留成部分超2015年基数部分及区级留成部分全部返还园区;园区土地出让金的70%及上级年度专项补贴全部返还;园区企业缴纳的城建配套费,全部用于园区项目建设;园区国有公司执行现代企业制度,税后利润留园区使用。
而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一方面按照“精简实用”和“大部委制”原则,园区根据发展需求,着眼于服务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促进项目投产达效,按照市场化用人原则设置8个部门。另一方面,园区全面承接区级审批权限,积极对接市审批中心,实行代办制,为企业提供全过程优质服务。成立园区企业马上办服务中心,在“点”和“线”上承接好省、市、区的政策创新、服务下沉,在生产技术、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等方面为园区企业提供“一条龙”便捷式服务。
创新试点工作全面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园区上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创业新局面。初步建立了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渠道多样的园区投融资体系与科技及产业孵化培育体系,引领带动园区开创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在新材料产业园,不仅聚集着高大上的科研机构与国际前沿的大投资项目,借助创业孵化平台,一批小微企业也在这里圆梦。
济南华亚光电就是新材料产业园鑫茂齐鲁科技城孵化器孵化出来的企业,“从2014年3月份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济南选择创业的地方,直到这里我们才看到心仪的地方。”总经理杨华谈道。“第一次接触,孵化器就提到了12项优惠政策,包括免除第一年的房租,享受金融服务等,这对我们来说很有吸引力。”此外,鑫茂齐鲁科技城孵化器还为华亚光电公司提供了100万元的创业基金,让初始创业的8个年轻人安下心来,很快,280平方米的车间实现了3000万元的产值。让小梦想,也能扬帆起航。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入园企业成长发展优惠政策,支持小微企业成长发展。
资金短缺是小微企业创业第一大难,园区成立专门针对小微企业投资和担保机构。设立小微企业成长投资基金,按照“政府引导、保险托底、市场运作、风险共担”原则,广泛吸收银行、保险、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战略投资、天使基金、大型企业等参股创投机构,委托专业投资管理公司进行基金管理,将对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与医药、新材料、高端制造等国家鼓励发展产业的创业期科技型、创新型小微企业进行支持和引导。而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则采取“政府政策扶持、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模式,为申请贷款的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融资担保、投保联动、商业性担保公司再担保等综合金融服务,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还将对发展前景良好、缺少有效抵押物企业的发债、股权融资、信贷等提供直保、增信等服务。
除了资金支持,园区着力解决小微企业发展土地难题,按企业需求为企业代建标准厂房供企业购买、租用并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可一次性购买、分期购买,也可先租后买三种方式。针对小微企业发展中的成长“烦恼”,园区对规模以上企业给予财政、税收、政府采购优先支持等奖励,包括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协作联合,充分发挥园区省级技术公共平台的作用,推荐各类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优惠服务;小微企业可利用开放实验室、孵化器、检测平台的设备从事技术开发,接受技术服务和指导,对其使用设备、进行技术咨询和引进科技成果的费用给予优惠。
园区还会同区直有关部门加强对小微企业的宏观管理与指导,建立协调制度,及时研究和分析小微企业发展情况,制订园区小微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切实维护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制止对小企业的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减轻企业不合理负担,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同时,根据企业需要,鼓励驻济高校院所,专业技校等机构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制订企业管理人才培训计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小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政策水平、经营管理及业务素质。
为小微企业当好“保姆”和“教练”,硬件软件的配套建设让这里成为一片创业者圆梦的新热土。
十年磨一剑。10年的时间,新材料产业园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也实现了产业提升的跨越,创新发展为园区积淀了雄厚的实力与迈向未来的底气。未来这里不只是一个园区,而将是宜工宜商宜居的新城。沿着产城融合的思路,新材料产业园还将围绕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金融商贸、餐饮娱乐、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融合,实体企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实现单纯工业园区向功能齐备的产业新城区转变。
(责任编辑 潘延虎 来源《大众日报》)